任正非終于打破沉默!
72小時內,75歲的任正非馬不停蹄接受采訪。1月15日,他接受了一輪海外媒體采訪,1月17日又在深圳華為總部接受多家國內媒體群訪。
采訪中,任正非除了揭開華為的神秘面紗,更反復提及“基礎教育”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。他認為,對一個國家來說,重心是要發展教育,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。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,國家未來才有希望,才能在世界競技中獲得成功。
以下內容節選自為任正非采訪實錄。
振興教育不在房子,在于老師
記者 :我記得2014年第一次采訪您的時候,您說“華為有什么神秘的?揭開面紗就是皺紋”,現在五年過去了,您覺得華為的面紗真正揭開了嗎?現在國際上質疑的聲音好像更多了。?
任正非:那就是皺紋更多了。因為半徑越大,問題越多。如果我們縮到小小的一點,像農民種地一樣,只有土豆這么大,外界都看清了,那誰也不會質疑。半徑越大,越看不清,未來10-20年之后的探索我們更加看不清,所以大家的質疑會多一些,但是質疑并不等于有多大問題。
另外,質疑也是有價值的,科學家天生就喜歡懷疑,要不他們怎么會發現新東西呢?他不相信,就會有新發現,所以質疑本身也是前進過程中必然伴隨的副產品。
未來信息社會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。未來二三十年,人類社會一定會有一場巨大**,在生產方式上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比如,工業生產中使用了人工智能,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。大家參觀了我們的生產線,那還不能叫人工智能,只是一部分人工智能,但是生產線上已經看不到太多的人。
五年以后,這條生產線上可能只需要五、六人,甚至兩、三人,主要是做維修。當然,我們的生產線上很多人都是博士,不是普通操作工人,特別是光芯片生產中,會動手的博士還特別少。
這個時代對一個國家來說,重心是要發展教育,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,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。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,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。
給農村教師多發一點錢,讓優秀人才愿意去當教師,優秀的孩子愿意進入師范學校,就如我們老一代**家毛澤東、粟裕、許光達、惲代英都出身于師范學校一樣,我們就可以實現“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”。
但現在不是這樣,教師待遇低,孩子們看見知識多也掙不到多少錢,所以也不怎么想讀書。這樣就適應不了未來二、三十年以后的社會,社會就可能分化。
完全使用人工智能生產的可能就會重回西方,因為沒有了工會問題、社會福利問題、罷工問題……完全不能人工智能的生產可能會搬到東南亞、拉丁美洲、南歐等人力成本低的國家去了。
我們國家面臨著這種分化,就應該要把基礎教育提到國家的最高綱領,才能迎接未來的**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,這應是黨和國家的主要責任,每個公民的義務。
今天滿街高樓大廈,過二、三十年就變舊了。如果我們投資教育,二、三十年后這些窮孩子就是博士,開始沖鋒,國家就會走向更加繁榮。
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,華為只能把自己管好,不能去管別人,所以我們就大量投入資金往前沖。
剛才央視記者問我“你們賺的錢很少,為什么科研投入會有那么多”,比如今年我們利潤是90多億,但是科研投入150-200億美金。
其實這150億哪里是我們投的,都是成本,實際上還是客戶投的?蛻艚o我們的錢,不是產生利潤,而是產生投入。
我們為什么要走在前面?新技術進入時代的周期變短了。過去是等到科學家做方程,經過五、六十年,終于發現這些方程有用。從電磁理論,又經過五、六十年,發現電磁理論可以用于無線電……
今天已經不可能了,這個過程縮短非常厲害,即使不能叫毫秒級,也是極短級。如果我們還是等著產業分工,不進入基礎研究,就有可能落后于時代。
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,如果變成人才大國,我們與別人的競爭才更加有信心,因此,小學教師應該要得到更多的尊重。當然,今天教師待遇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,但還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,國家未來才有希望,才能在世界競技中獲得成功。
今天大家看到華為有很多成功,其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外國科學家,因為華為工資高于西方公司,所以很多科學家都在華為工作。